我国的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14.4人(1987年),但实际在960万平方公里国土上人口密度有很大差异。人口数量的地区分布是国家人口特征的基本方面,研究我国人口的分布特点和各区域人口分布状况、揭示人口分布的规律性,对于制订区域人口政策、进行国土开发与环境治理,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人口的分布受自然条件、经济发展以及社会、历史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与制约。

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一,致使我国各地的人口分布差异显著。概括我国人口分布的规律性,具有以下几点突出特征。

1、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人口逐渐稀少。我国人口的分布极不均衡,绝大多数人口集中在东南部地区,西半部人口稀疏分散。如果自黑龙江省边境的黑河市至云南省边境的瑞丽县城划一条直线,此线以东的面积约占全国的43%,人口却为全国的94.3%,而该线西部面积约占全国的57%,人口只有全国的5.7%。

形成这个特点的原因是:东南部地区和沿海地带地形以平原(包括我国三大平原)和丘陵为主、除局部较高的山峰外,海拔高度多在500米以内,平原一般小于200米,地势低平,土地丰腴。濒临太平洋、有绵延18000公里的海岸线,受海洋影响较深,季风气候显著,气候温和,降水丰沛。这些优越的条件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人口聚集。

自公元4世纪东晋以来,除原有的中原地区外,我国东南地区也逐步得到开发,人口增长较快。特别是近代,由于帝国主义势力的侵入,随着殖民经济和生产力布局的畸形发展,造成东南部一些地区人口的高度密集。

在新中国建立后,为了使我国人口分布和生产力布局趋向合理,为了促进全国和内地经济的发展,加强国防,支援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开发,国家通过调整内地和沿海区域的投资比例,组织由沿海向内地的人口迁移,制定不同地区相适合的人口政策等措施,沿海和内地及边远地区人口分布的极不平衡状况在逐步变化。

2、平原地区人口稠密,随地势增高人口渐少。我国人口分布除在水平方向上极不均衡外,在垂直方向上也呈现出平原区人口密集,由平原向周围的丘陵、高原和山地,随地势增高存在人口递减的规律。若对照一幅地形图来阅读《中国人口分布图》和《中国人口密度图》的话,会十分清晰而鲜明地看到图上展示的这一特点。

从全国范围看,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大致呈三个阶梯。位于我国西部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是我国地势的第一阶梯,高原上山脉并列,冰峰叠起,具有“世界屋脊”之称。在青藏高原的北面和东面,巨大的山脉与浩翰的高原、盆地相间分布,构成了我国地势的第二级阶梯。

较大的高原有内蒙古高原、云贵高原和黄土高原;盆地有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和四川盆地。自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至云贵高原东缘一线以东的地区是第三级阶梯,地形以平原和丘陵为主,海拔高度大多在500米以下。我国人口分布随地势升高而减少也具有由东向西递减的趋势。然而,我国地形的种类多样,有平原、丘陵、山地、高原和盆地,各类地形交错分布,十分复杂,致使我国各区域人口分布在上述宏观特征和规律的基础上,存在着明显的局部差异。

我国位于海拔500米以下的平原和丘陵区合计占领土总面积的22%,却集中了全国近4/5的人口,平原和丘陵是我国人口的主要分布区。我国绝大多数人口分布在500米以下的低平地区,这同世界人口分布的基本趋势是一致的。但是在1000米-2000米高程带人口所占的比重则偏高,这主要因为位于这一高程带的黄土高原的塬和墚、峁之间的川地、云贵高原上的诸多大小盆地(坝子)和内蒙古高原的河套平原与银川平原等,是农业发达区域,人口较稠密。而500-1000米高程带的人口又显然偏低了一些,原因在于它有大约1/3的面积分布在我国西部地区,如新疆和内蒙古的干旱半荒漠与荒漠地带,为人口极度稀疏或无人区。

2000米以上主要是高原和高山地带,我国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大多分布在这个高程带。如居住在青藏高原的藏族同胞,经过了长期生活和劳动,适应了高原和山地的环境,成为世界驰名的高原民族。目前,西藏最高的居民点达到了海拔4880米的高度,这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这个高程带的人口密度更小。

地形和海拔高度之所以对人口分布产生显著影响,是因为海拔增高气温和气压也随之降低,它直接制约着人的生理机能和生命活动。随高度增加而产生的寒冷、大风、热量少、生长期短、以及平地少、坡地多、土层瘠薄、交通不便等,不仅使农业生产深受影响,对其它经济活动也不利。因此,山地和高原的人口都不如平原地区稠密,而海拔高度和地形起伏愈大,坡度愈陡,这种不利因素也愈显著。

3、人口绝大多数分布在乡村。由于历史的原因,至今我国的工业生产水平不高,城镇化水平较低,城镇人口比重小,农业在全国人民的经济活动中仍然占据优势,这是我国现阶段的经济特征,也是目前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这种情况对我国人口分布的基本面貌起了决定性的影响。

中国人口分布疏密程度的原因 扩展

人口稀疏或稠密地区的原因是这个地区是否适宜人类居住。比如说我国,人口的分布特点是东部地区人口多,西部地区人口少,平原盆地人口多,高原山地人口少,沿海沿河沿湖人口多,干旱荒漠人口少,经济交通发达地区人口多,而反之人口少。

影响人类居住的条件主要要气候,水,地形等。人口多的地方,气候适宜,如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等,且水热条件较好,有利于人民的生产和生活,交通经济发达,对于人民的出行生活也有好处,好的地形也有利与发展与建设。

而人口稀疏区的气候条件往往过于偏极,要么过于冷,要么过于热或者是水热条件配合不协调,以及受地形影响的交通不发达,都会使人们的生产生活收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因而人口稀疏或稠密地区的生成条件也就是当地的各种自然以及人为的条件。

中国人口分布疏密程度的原因 扩展

黑河至腾冲一线(“胡焕庸线“)是我国人口密度分界线。形成原因:1.自然原因。

由于我国西部地区多高原、高山和沙漠,人口密度当然较低;

2.社会经济因素。

由于西部地区的经济欠发达,一部分人口到东部经济相对发达地区就业、创业或务工,这种人口流动或迁移进一步拉大人口密度差异。

猜你喜欢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888-888

邮件:admin@hdlxg.cn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关注微信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